close
拜國際原物料火紅行情之賜,今年的塑化、鋼鐵及散裝航運算的上是個十分豐收之年,保守估計部分傳產龍頭公司,至少可發放六個月以上的年終獎金,羨煞一堆領不到年終的「窮忙族」。
曾聽過有個朋友在談他們家老闆,有一年當這位老闆發完年終獎金後,對著員工淡淡然的說,「怎麼才發完年終,又要發二月薪水,唉,以前當員工總期待著等年終,現在當老闆,最怕等過年!」這不經意的一句話,讓拿了獎金的員工心裡總覺得像被施捨般的不是滋味,果然年後沒多久,幾個重要的部屬便相繼離職。
晚清著名的小說家李伯元在小說《活地獄》中有句話叫「千里為官只為財」,且不說這是部講貪官問題的小說,就實際面來看,每天開門七件事「柴、米、油、鹽、醬、醋、茶」,哪一件事和錢無關?員工為公司奮鬥賣命,也是期望至少能有個好一點的日子,當然,老闆也不必悲嘆看起來好似員工無情,退一步想「用有限的盈餘,創造更多營收」,勞方與資方不是可其樂也融融!
話說康熙在決議廢除三藩,對吳三桂用兵前,他深知「兵馬未動,糧草先行」,戰爭的準備最重要的就是錢糧;同樣的,吳三桂對於這點也是用力頗深,不只一次暗地裡招兵買馬,屯積糧草。康熙與吳三桂知,打仗不只是比力氣,比軍力,更比的是銀彈充不充足(不只讓兵吃飽,還要讓他們肯賣命)。
康熙整日領著內閣,上書房大臣,並戶部官員想著法的籌錢湊糧,協理後宮的內眷的妃子們,也在儘量儉省嬪妃及宗室開支。反觀吳三桂,起兵前吳三桂在雲南所用的糧餉都是清廷按年撥給的,就算是當年領清軍入關,也是拿清朝的軍餉打仗,他雖能在雲南儲積糧草,不過一路往北打軍餉和糧草還是有限的,當戰爭曠日費時的打著,有著財政大臣支助,和一批批賣命軍士的康熙終收拾了吳三桂。
孫子兵法上有云:「凡用兵之法,馳車千駟,革車千乘,帶甲十萬,千里饋糧;則內外之費,賓客之用,膠漆之材,車甲之奉,日費千金,然後十萬之師舉矣。」用現代的觀念,簡單的說就是,你要花多少人力,每日所以花費的人事管銷費用等,均必需納入考慮成本計算當中,當人才賣命時,企業主也可以有另一個思維,你是在買人才打天下的命。
賣命還看買命人!
買命與賣命看起來好像很簡單,問題就在於企業主能不能痛快的捨得,大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就是個省過頭的買命人,在朱由檢執政的年間,大明政權處在東有後金、西有農民起義軍的兩面夾擊之中,崇禎四年正月,他派禦史吳甡往陝西放賑給災民,僅撥給吳甡區區十萬兩的帑銀,面對數十萬數百萬的餓殍遍地,這只是杯水車薪,史書上寫著「所救不及十一」。
沒錢放賑,也招撫不定那些起義農民,農民為了生存,又再度起義漸成燎原之勢,這種剿撫不定間,養大了闖王李自成,當他在西安建立了農民政權,從西安出發相繼攻陷了平陽和太原,包圍了首都北京城,崇禎坐著的大明江山前有狼(清兵),後有虎(李自成)的窘狀。
崇禎在被李自成兵臨城下前,召見了戶部、兵部的官員們,討論是否放棄寧遠城,調吳三桂軍隊緊急回北京防衛但戶部和兵部的官員,及吳三桂父親吳襄卻和崇禎講如果讓吳三桂進衛北京,大約需要百萬兩軍餉。「100萬銀子」在畢生節儉近乎摳門的崇禎眼裡,足以令他肉痛。
崇禎放棄了這個計劃,但此時的大明朝國庫儲金竟然僅有區區40萬兩,戶部的官員面對崇禎威逼、責罵還是擠不出半毛錢,不過戶部官員心理卻明白,崇禎個人的財產卻豐厚無比,大臣們紛紛上疏懇請崇禎能拿出屬於他個人的內帑以充軍餉,但這無疑像是要崇禎的命,他反而向大臣哭窮說,我不是不願意給,如果有錢我一定第一個拿出來,只是「朕內帑業已用盡」。
這時左都御史李邦華實在看不下去崇禎這一場虛情假意的內心戲,他說社稷已危,國家亡了,皇上還在乎那些身外之物嗎?「皮之不存,毛將附焉?」,可惜話都說的這麼白了,小氣之主還是不能開悟,崇禎還反過來要求文武百官無償捐助,官員也學起皇帝裝傻哭窮。
崇禎無奈,只得令他的岳父周奎,表率捐個10萬兩,以便起個表率作用,這下換他的老丈人裝瘋賣傻了,一個勁地哭窮,哭喊說現在已是勒緊褲帶過日子,為了國家東攢西湊,也只能捐1萬兩,崇禎和他兩人討價還價的用2萬兩成交。老丈人周奎散朝後,馬上進宮去向女兒哭訴求援,於是周皇后背著崇禎給了他5千兩,這場皇家捐錢鬧劇才算落幕,其他大臣見到這裡,已對大明朝沒了心,裝窮的裝窮,甚至還在自家房子外貼上「待售」,就是不肯多出一毛錢,所以當1644年3月18日,李自成再次兵臨城下時,崇禎讓太監們傳旨召開勤王會議,但紫禁城已沒有半個官員到場,所有的大臣都「保衛家產」去了!
由始至終崇禎不肯拿出皇宮裡半毛錢來保衛他的祖宗江山,一直到了李自成攻占北京紫禁城,還從他的宮內搜出的白銀多達3700多萬兩,黃金和其他珠寶還不計其數。
在歷史上崇禎算的上像少數開國之君一樣節儉、樸實,多半的力量也用在政事上,只是節儉是美德沒錯,但用在混濁的危急大環境裡,卻少了點鼓舞士氣與人性,賣命還看買命人是不是真心,還是只是用完即丟的心理,自幼有聰明好學之名的崇禎,果真應驗了「財散則人聚,財聚則人散」的道理。
曾聽過有個朋友在談他們家老闆,有一年當這位老闆發完年終獎金後,對著員工淡淡然的說,「怎麼才發完年終,又要發二月薪水,唉,以前當員工總期待著等年終,現在當老闆,最怕等過年!」這不經意的一句話,讓拿了獎金的員工心裡總覺得像被施捨般的不是滋味,果然年後沒多久,幾個重要的部屬便相繼離職。
晚清著名的小說家李伯元在小說《活地獄》中有句話叫「千里為官只為財」,且不說這是部講貪官問題的小說,就實際面來看,每天開門七件事「柴、米、油、鹽、醬、醋、茶」,哪一件事和錢無關?員工為公司奮鬥賣命,也是期望至少能有個好一點的日子,當然,老闆也不必悲嘆看起來好似員工無情,退一步想「用有限的盈餘,創造更多營收」,勞方與資方不是可其樂也融融!
話說康熙在決議廢除三藩,對吳三桂用兵前,他深知「兵馬未動,糧草先行」,戰爭的準備最重要的就是錢糧;同樣的,吳三桂對於這點也是用力頗深,不只一次暗地裡招兵買馬,屯積糧草。康熙與吳三桂知,打仗不只是比力氣,比軍力,更比的是銀彈充不充足(不只讓兵吃飽,還要讓他們肯賣命)。
康熙整日領著內閣,上書房大臣,並戶部官員想著法的籌錢湊糧,協理後宮的內眷的妃子們,也在儘量儉省嬪妃及宗室開支。反觀吳三桂,起兵前吳三桂在雲南所用的糧餉都是清廷按年撥給的,就算是當年領清軍入關,也是拿清朝的軍餉打仗,他雖能在雲南儲積糧草,不過一路往北打軍餉和糧草還是有限的,當戰爭曠日費時的打著,有著財政大臣支助,和一批批賣命軍士的康熙終收拾了吳三桂。
孫子兵法上有云:「凡用兵之法,馳車千駟,革車千乘,帶甲十萬,千里饋糧;則內外之費,賓客之用,膠漆之材,車甲之奉,日費千金,然後十萬之師舉矣。」用現代的觀念,簡單的說就是,你要花多少人力,每日所以花費的人事管銷費用等,均必需納入考慮成本計算當中,當人才賣命時,企業主也可以有另一個思維,你是在買人才打天下的命。
賣命還看買命人!
買命與賣命看起來好像很簡單,問題就在於企業主能不能痛快的捨得,大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就是個省過頭的買命人,在朱由檢執政的年間,大明政權處在東有後金、西有農民起義軍的兩面夾擊之中,崇禎四年正月,他派禦史吳甡往陝西放賑給災民,僅撥給吳甡區區十萬兩的帑銀,面對數十萬數百萬的餓殍遍地,這只是杯水車薪,史書上寫著「所救不及十一」。
沒錢放賑,也招撫不定那些起義農民,農民為了生存,又再度起義漸成燎原之勢,這種剿撫不定間,養大了闖王李自成,當他在西安建立了農民政權,從西安出發相繼攻陷了平陽和太原,包圍了首都北京城,崇禎坐著的大明江山前有狼(清兵),後有虎(李自成)的窘狀。
崇禎在被李自成兵臨城下前,召見了戶部、兵部的官員們,討論是否放棄寧遠城,調吳三桂軍隊緊急回北京防衛但戶部和兵部的官員,及吳三桂父親吳襄卻和崇禎講如果讓吳三桂進衛北京,大約需要百萬兩軍餉。「100萬銀子」在畢生節儉近乎摳門的崇禎眼裡,足以令他肉痛。
崇禎放棄了這個計劃,但此時的大明朝國庫儲金竟然僅有區區40萬兩,戶部的官員面對崇禎威逼、責罵還是擠不出半毛錢,不過戶部官員心理卻明白,崇禎個人的財產卻豐厚無比,大臣們紛紛上疏懇請崇禎能拿出屬於他個人的內帑以充軍餉,但這無疑像是要崇禎的命,他反而向大臣哭窮說,我不是不願意給,如果有錢我一定第一個拿出來,只是「朕內帑業已用盡」。
這時左都御史李邦華實在看不下去崇禎這一場虛情假意的內心戲,他說社稷已危,國家亡了,皇上還在乎那些身外之物嗎?「皮之不存,毛將附焉?」,可惜話都說的這麼白了,小氣之主還是不能開悟,崇禎還反過來要求文武百官無償捐助,官員也學起皇帝裝傻哭窮。
崇禎無奈,只得令他的岳父周奎,表率捐個10萬兩,以便起個表率作用,這下換他的老丈人裝瘋賣傻了,一個勁地哭窮,哭喊說現在已是勒緊褲帶過日子,為了國家東攢西湊,也只能捐1萬兩,崇禎和他兩人討價還價的用2萬兩成交。老丈人周奎散朝後,馬上進宮去向女兒哭訴求援,於是周皇后背著崇禎給了他5千兩,這場皇家捐錢鬧劇才算落幕,其他大臣見到這裡,已對大明朝沒了心,裝窮的裝窮,甚至還在自家房子外貼上「待售」,就是不肯多出一毛錢,所以當1644年3月18日,李自成再次兵臨城下時,崇禎讓太監們傳旨召開勤王會議,但紫禁城已沒有半個官員到場,所有的大臣都「保衛家產」去了!
由始至終崇禎不肯拿出皇宮裡半毛錢來保衛他的祖宗江山,一直到了李自成攻占北京紫禁城,還從他的宮內搜出的白銀多達3700多萬兩,黃金和其他珠寶還不計其數。
在歷史上崇禎算的上像少數開國之君一樣節儉、樸實,多半的力量也用在政事上,只是節儉是美德沒錯,但用在混濁的危急大環境裡,卻少了點鼓舞士氣與人性,賣命還看買命人是不是真心,還是只是用完即丟的心理,自幼有聰明好學之名的崇禎,果真應驗了「財散則人聚,財聚則人散」的道理。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