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天是研究所招生的熱季,全台灣10萬以上考生正在南北奔波,應付一個接著一個學校的碩博士班招生考試。照理說,報考人數遠多於5萬5千的錄取名額,各研究所應該不虞招生不足。不過今年有27所大學為了搶學生大打招生戰,提早在3月初就展開考試,顯然搶生源競爭比表面數字所透露的訊息更為激烈。
 
近年,教育部核定碩博士班的招生名額快速成長。10年間大專院校學生人數增加50%,但增幅更驚人是碩士生從4萬多人翻兩番到17萬多人,博士生也從1萬多激增到3萬多人。諷刺的是,在高學歷人數暴增,失去「稀少性」的光環之後,高學歷在職場上逐漸淪為贏家的詛咒。行政院主計處2007年人力資源調查就顯示,大學以上教育程度
失業率平均為4.51%,在所有教育程度類別中失業率最高,而國中及以下者失業率為最低的3.22% 。並且,去年已經是第二度「高學歷」等於「高失業」的年份。
 
日本博士就業困難
 
去年生涯雜誌流行的「高學歷、窮忙族」報導,已捕捉到這種趨勢。高學歷者不僅失業率高,連薪資也未必高於社會平均,甚至有起薪低、加薪慢、兼職多的情形。從素質來看,社會對高學歷者的工作能力也開始打問號。台灣整體18~21歲學齡人口數10年間萎縮近四分之一,而大學生總數卻增加五成。浮濫的招生已令人質疑大學培育出
的人力資源,是否符合市場的需求?特別是那些經歷了漫長的求學生涯,取得博士學位的佼佼者,在披上眾人欣羨的博士袍離開校門後,是不是前景一片大好呢?能夠從高中、大學、碩士、博士,到最終的博士學位考試一路過關斬將,應該是人中龍鳳了吧?取得博士最高學位後,應該衣食無憂了吧?在日本去年出版的一本《高學歷Working Poor:作為「無固定職業者生產工廠」的大學院》書中,作者水月昭道的觀察卻是:大量擁有博士學位的人,生活過得還不如在通宵便利店的上班族。
 
念完博士,一般年齡已達29歲以上,這種年紀尋找初階工作在職場上並不受歡迎,因此,他們的唯一出路就只有到大學任教。然而,日本每年生產的一萬個博士,因離職、退休、死亡的教授卻只有三千多個。超額供給的博士畢業生既投入不了一般職場,也找不到大學常規教職,只能成為freeter的高學歷散工,在大學或研究機構裡兼差。
 
政府必須平衡供需
 
就像歐美跨國企業把工作外包到墨西哥、印度、菲律賓一樣,日本高等學府也利用市場上過剩的博士人力,將部分課程教學、研究工作外包,以 降低營運成本和費用。然而這種「血汗工廠」承攬的高等教育服務,是不是能維持教學研究的高品質以及知識份子的獨立性、批判性呢?
 
高教市場人力失衡問題也在台灣若隱若現。如果碩博士生知道他們賭下青春所追求的學位,竟在職場上急速貶值,他們可能會三思而後行。然而就業市場的訊息傳導速度遲滯,未能夠看出趨勢的很多年輕學子,仍篤信一試定終身、仍憧憬鯉魚躍龍門,他們仍然迷戀更高學位傳來的致命吸引力,不假思索地前進。
 
當然,追求高學歷是成熟社會的象徵,如果人們是在充分資訊下,自願做出犧牲青春、不求報酬、粗茶淡飯也要追求學問的決定,那麼政府沒必要阻止。政府能做的是未雨綢繆,提早考慮高教市場供需失衡的問題,以提供充分資訊和嚴格質量管制來引導供需的平衡,避免失當的人力錯配成為社會資源的浪費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