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去媽媽已經開始帶孩子的年紀,現代的女性正開始品嚐經濟能力帶來的自我與隨性。

週末約好了跟同事唱歌、假期就跟姊妹淘一起到歐洲玩。平時工作雖然辛苦,但是偶爾有國外出差的機會,不用跟任何人商量,就可以出發拓展閱歷。

年輕有工作生活,就像是把青春期升級到商務艙,可以更舒適的飛行,不急著降落,想像自己就是<慾望城市>(Sex and the City) 的凱莉,偶爾碰到寂寞湧上來,也還有工作、有朋友。
只是,在真實的生活中,扮演凱莉的莎拉.潔西卡.派克(Sara Jessica Parker) 不但結了婚,還懷孕生子,製作人因此把當季的<慾望城市>縮短、延後推出。但是在我們的真實生活中,沒有人為我們延期。

晚婚 晚生 把自己往生育的極限推

「在現在專業女性間,出現了一股『無子女風潮』(epidemic of childlessness),」畢業自哈佛的美國經濟學者西維亞.惠勒特(Sylvia Ann Hewlett) 在新出版的<創造生命>(Creating A Life)一書中,語出驚人。
「無子女風潮」這個名調聽來時髦,其實是許多女性藏在心底無奈的傷痛,默默忍受它的折磨。因為,惠勒特發現,大多數新一代無子女的專業女性,並不是主動選擇要工作、不要生小孩,而是「不知不覺的走到了失去生育選擇的地步(creeping nonchoice)。」

許多女性因為投入工作、享受工作帶來的自由而拖延了結婚的時間,就是把自己更往生育的極限推。
根據內政部的統計,台灣大專及以上女性婚前有工作的比率,高達93.48%,表示絕大部份的女性,進入社會後,都有一定的工作經歷與經濟能力,也就享受到過去母親那一輩家庭主婦所沒有的生活。

雖然大家都抱怨過工作辛苦,三不五時就要發作工作倦怠症。但是工作有點像是種特殊的嗎啡,讓現代女性嚐到有經濟能力的神仙滋味、另一種成就感的飄然感覺,一路吸引著女性投入,不知不覺就忘了生小孩的時限將至、一點一點吸去分給結婚生子的資源。

工作至上加上晚婚,無形中錯過生育的寶貴時機。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局長林秀娟強調,生育年齡最好在35歲以前,如果結婚太晚,就生理與心理而言,受孕機率都沒有35歲前高,而且過了35歲,生育出基因異常嬰兒的機率相對地也會增加。

再老 也生得出來?

33歲的淑芬,曾歷經3次人工受孕治療,「治療的過程,遠比任何一本書上寫的還複雜。」28歲結婚的她,因為工作繁忙,在婚後三年採取避孕措施,盡享甜蜜的兩人世界。然而,卻在決定孕育下一代時,面臨不孕的事實。即使檢查顯示夫妻倆都健康,三次人工受孕中,淑芬有一次失敗,另兩次雖受孕成功,卻還是以流產收場。
其實,女性生育第一個健康小孩的能力往下降的年齡,早從27歲就開始了。

40多歲成功生產的大明星、50歲還能做人成功的,都是極其少數的奇蹟。林青霞、瑪丹娜…….「明星背後,生育的真相是什麼,沒有人曉得。」中華民國不孕症醫學會理事、婦產科醫師劉志鴻指出。

事實是,每個人在34、35歲以後,生育能力開始急速下降。34歲每週期懷孕機率已經降到20%,即使懷孕,也有15%的流產機率。40歲以後,生育能力就進入極度恐慌的階段,44歲的懷孕機率已經降低到僅有5%,懷孕的流產機率也往上提升到35%。

更令人驚訝的是,即使醫學已經如此先進,「即使最頂尖的生育專家,也無法倒轉卵巢的生理時鐘」,美國不孕協會執行總裁潘蜜拉.麥德森( Pamel Madsen) 在<時代雜誌>訪問中指出。醫生可以解決29歲輸卵管阻塞的問題、幫助32歲精蟲活力不佳的人受孕,但是對於40歲的人,連想要用試管嬰兒的做法幫忙懷孕,都很難。

及早生育 力抗無子女風潮

而愈來愈多研究探討顯示,男性與女性相同,有生育的生理時鐘限制,最新發表在<英格蘭人類生殖醫學期刊>的研究就指出,男人一旦超過35歲,精細胞的基因受損程度逐漸增加,男性精液品質也巨幅地下降。丹麥學者曾在1940~1990年間調查男性精液品質發現,精蟲的數目急遽減少。1940年時,男性每毫升精液中的精蟲數是1億1千3百萬,到了1990年代就只剩下6600萬,減了約一半。

30歲左右的女性,結婚6個月內受孕的機會是47%,到了快40歲就減少為25%。創造一個小孩,原本就是個複雜而奧妙,一關緊扣一關的過程,若有任何差錯,都會產生不孕的問題。遺傳、疾病、老化都會使得精、卵品質下降,造成受孕或者著床的困難。

當男女結了婚,生男育女常成為家庭的重要大事,但現今社會夫妻多為上班族,往往把生小孩的時間往後移,等到想要有小孩,都已經生不出來了。其實,生育可以及早計畫,林秀娟建議,六、七年級民眾,盡量不要太晚婚,最好能在三十歲前生第一胎,三十五歲生第二台,為美好的人生,帶來成雙成對的幸福。

資料來源:健康九九衛生教育館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